: 0317-20730988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信息

电子行业回顾与展望:5G加速科技创新,汽车智能化有望提速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0-12-02

 

 一、 行情回顾:电子板块涨幅居中,半导体表现优异

1.1.市场表现:电子板块上涨 35%,涨幅居中

2020 年初至 2020 年 11 月 22 日,上证综指上涨 10.74%,创业板指上涨 48.33%, 沪深 300 上涨 20.67%,电子行业指数上涨 35.19%,2019 年全年电子行业指数 上涨 134.91%。复盘 2020 年至今行情,1 月板块延续 2019 年末上涨态势(一 阶段);受春节期间国内疫情影响,年后 A 股短期严重下挫;但由于 2 月疫情 主要在国内发酵,而电子公司部分工厂布局海外、机械化程度较高、部分订单 为节前确定,因此 2 月主要受扰动较小(二阶段);3 月初,板块上涨至高位, 海外疫情扩散,手机终端设备需求端受挫明显扩大,板块进入回调阶段,4 月 板块自年内高位回落约 30%;4-7 月,海外各国出台防控措施,疫情影响下在 线经济发展迅速,笔电、平板相关厂商受益,国产替代加速,产业链回升明显 (三阶段);8 月受华为禁令升级影响,板块再次从高位回落,Q3 华为加快芯 片采购,华为产业链短期业绩上涨(四阶段);10 月底 11 月初,苹果新机 iPhone12 正式发售,苹果产业链迎来周期性上涨(五阶段)。苹果产业链业绩 短期兑现后,股价呈现下跌态势,伴随明年新机大批量出货,下游新能源、家 电脑需求旺盛,8 寸晶圆代工产能紧张,明年有望迎接新一轮上涨趋势。

1.2.行业估值:板块估值仍处于历史低位,未来具备较大上涨空间

电子板块估值仍处于 2010 年以来均值之下,未来上涨空间较大。2010 年以来, 截至 2020 年 11 月 22 日,电子板块估值为 46 倍,低于 2010 年以来算术平均 水平(51 倍),未来仍然具备较大上涨空间。

二级板块中,半导体子板块估值最高达 137 倍,明显高于其他子板块。电子板 块包含半导体、元件、光学光电子、电子制造及其他电子五个子板块,当前市 盈率(TTM,中值)分别为 92、39、41、45 和 54 倍。与市场其他行业比较, 电子板块估值位列 28 个板块中第 3,低于国防军工、计算机二个板块。

二、5G 仍是核心,智能手机换代与汽车智能化趋势是电子信息产业未来增长的主要动力

2.1.消费电子终端需求连续增长,5G 手机市占率上行确定

2.1.1.消费电子终端 2020 年 3 季度需求继续增长,全球 PC、平板、手机均 连续增长。

Q3 全球 PC 出货量 8127 万台,当季同比增长 15.44%,环比增长 12.47%;平板 电脑出货 4760 万台,当季同比增长 24.90%,环比增长 23.32%;智能手机出货 3.54 亿台,同比下降 1.31%,环比增长 27.02%。其中,国内智能手机 Q3 出货 6888 万台,同比下降 29.16%,环比下降 31.90%,受华为禁令冲击较大;5G 手 机出货 4407 万台,5G 市占率在 60%以上。


2.1.2.智能穿戴设备预期良好,TWS 无线耳机延续高增长趋势

在 Apple Watch、Air Pods 的创新带动下,新的产品市场被创造,全球可穿戴 市场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2019 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到 3.365 亿部, 相比 2018 年的 1.78 亿部增长了 89%。其中耳机产品出货量为 1.705 亿台,较 2018 年增长 250.5%,智能手表出货量 9240 万台,较 2018 年增长 22.70%。 这一增长主要来自 2019 年第四季度,这一季度的设备出货量创下了 1.189 亿 台的新高,增长率高达 82%。

2019 年前五大可穿戴公司,苹果依然占据领先地位,其余位列前五位的依次是 小米、三星、华为、Fitbit。

苹果:去年第四季度,苹果以 4340 万台的出货量领跑市场,这要归功于它更新 的 AirPods、AirPods Pro、Apple Watch 以及跨越多个价位的 Beats 产品。

小米:小米出货了 1280 万件可穿戴设备。其中 73.3%是手环,约 940 万条。

三星:三星凭借自家产品以及旗下的多个品牌(包括 JBL 和 Infinity)获得第 三名。Galaxy Active 和 Active 2 智能手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其 2019 年第 四季度的销售,该公司还将受众从多功能设备用户扩大到关注健康和健身的爱 好者。

华为:华为的可穿戴设备出货量总体增长了 63.4%,其中手表在 2019 年第四 季度的增长率最高,但手环在其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中占绝大多数。

Fitbit:这家以健身器材闻名的公司跻身前五名,在连续两年销量下滑后首次 出现出货量回升。该公司仍然依赖其健身追踪器来驱动销量,伴随 Versa 2 的 发布以及旧产品的折扣,其智能手表的出货量达到了 600 万台,创下了新的纪 录。


我国可穿戴市场受安卓系小米与华为的产品推动,增长同样迅速。国内整体市 场排名前五大厂商分别是小米、华为、苹果、步步高和奇虎 360,预计到 2023 年,中国市场出货量将达到 1.2 亿台。从产品构成来看,与全球市场相似,耳机和手表市场发展最迅速。

头部厂商带动,进入智能设备新时代。自苹果发布 AirPods 起,TWS 耳机市场 被打开,2019 年 10 月苹果发布第三代无线耳机 AirPods Pro,引入主动降噪 功能,再次为 TWS 市场带来新活力。

目前市场上智能耳机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具有运动健康监测功能的可穿戴耳机、 搭载语音交互功能的智能耳机以及运用其他技术手段比如主动降噪的智能耳 机。TWS 耳机(True wireless stereo 真无线耳机)是指去掉传统耳机线,将 左右两个耳指机通过蓝牙技术与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相连的耳机,它组成一个 独立的立体声系统,通过增加多种传感器实现触控控制、语音控制、身体信息 采集等多种功能。TWS 耳机的传输方式包括同步传送和非同步传送两大类,两 类方案各有利弊,AirPods 采用的是双耳同步传送方案,手机蓝牙信号直接分 两路传送到两个耳机,安卓系耳机多采用的是非同步传输方案,两只耳机之中 有一只为主耳,数据先传输至主耳,再由主耳转发至副耳。


全球 TWS 耳机出货量加速式增长,根据 Counterpoint Research 数据,2018 年 全球 TWS 耳机出货量约 4600 万台,2019 年全年 TWS 市场出货量将近 1.2 亿 个。随着 TWS 耳机的在全球智能手机用户中的渗透率持续增长,据 Counterpoint Research 预计,,到 2020 年达到 2.3 亿个,同比增长 90%。预 计 2019-2022 年 CAGR 达到 80%,与 2009-2012 年智能手机市场的成长速度相 近。观察市场份额构成,苹果、小米、三星、JBL、Beats 占据出货量的前五位, 但小米产品定价偏低,在出货额排名中不占优势。


TWS 耳机发展以头部厂商为引,长期发展受技术发展、市场变革驱动。TWS 耳 机的提升旨在完成高传输、高音质、低损耗、智能化、轻量化等目标。蓝牙技 术经过技术更迭已经较为稳定,市场上常用无线耳机以蓝牙 5.0 和蓝牙 4.2 为 主,随着未来 5G 时代下智能互联的发展,蓝牙 5.0 的市场应用也会进一步增 加。TWS 耳机的高音质与音频编码紧密相关,蓝牙中常见四种编码按编码率排 列为 SBC、AAC、APTX、LDAC,其中 APTX HD 与 LDAC 编码传输的音质较高,APTX 来自高通收购的 CSR 团队,LDAC 技术则来自索尼。另外,高通 CSR 芯片、苹果 H1 等具备的降噪技术也使听觉体验更加完美。

 

在低损耗、智能化方面,芯片处理技术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当前市场上各类 TWS 耳机采用的芯片方案主要来自苹果、高通、络达、博通、恒玄、麒麟等, 其中苹果 H1、高通 TWS+平台和华为 A1 研发技术较高,也常运用于高端 TWS 耳 机。苹果自研的 H1 芯片,相比原来的 W1,加强无线连接表现,降低声音延迟, 实现 Siri 唤醒功能,帮助改善续航能力等。高通 2015 年收购 CSR 公司,在无 线蓝牙音频领域积累了大量相关技术,QCC、CSR 系列芯片在解决低功耗、连接 稳定性、主动降噪以及语音唤醒等方面性能优越。华为自研麒麟 A1 芯片拥有 同步双通道蓝牙数据传输技术,具有更低的延迟和更低的功耗架构,有助于提 供最佳性能。在轻量化方面,耳机内部模组集成化趋势必然行之,国内封装厂 商有望从中受益。


无线耳机芯片性能的不断提升推动着 TWS 耳机整体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国内 市场三类 TWS 耳机厂商加入竞争,即传统音频厂商、手机厂商与互联网公司。 5G 时代下,数据传输加快,信息时延降低,将进一步推动 TWS 市场的发展。而 当前激烈的竞争市场一如当初安卓手机大举旗帜进入智能机市场的情形,预计 在芯片技术变化、封装技术进步等因素影响下,预期 TWS 耳机市场将呈现以下 特征:一是无线耳机将搭配智能手机销售,搭配销售带来出货量提升;二是传 统耳机市场壁垒被打破,TWS 耳机侵占部分传统耳机市场;三是市场呈现两极 分化,以苹果为代表的高端智能耳机占据市场空间份额将越来越大,部分自主 品牌厂商有可能凭借价格优势突出重围。未来,高端智能耳机代工厂商、自主 品牌厂商、芯片供应商、封装厂商将受益。


2.2.5G 核心技术变化,手机终端射频与天线机会持续

2.2.1.5G 换机潮如约而至,并将继续保持乐观

5G 换机潮下,全球手机出货量回升,5G 手机占比预期不断增加。据 Gartner 预测,2019 年全球移动终端出货量预计为 23.63 亿台。而据 IDC 最新预测, 2020 年 5G 智能手机出货量将占智能手机总出货量的 8.9%,达到 1.24 亿部; 到 2023 年全球 5G 手机的市占率将达到 26%,年复合增长率为 23.90%。


2.2.射频前端芯片量价齐升,价值总量不断提升

4G方案的射频前端芯片数量与整体价值相比2G/3G方案存在明显增长,据Yole Development 统计数据,2G 制式手机中射频前端芯片的价值为 0.9 美元,3G 制 式智能手机中射频前端芯片价值为 3.4 美元,支持区域性 4G 制式的智能手机 中射频前端芯片的价值达到 6.15 美元,高端 LTE 智能手机中射频芯片价值为 15.30 美元。随着 5G 商用临近,预计 5G 制式下智能手机内射频前端芯片价值 将继续上升,5G 低频段单机手机射频芯片价值预计达 32 美元,毫米波单机手 机射频芯片价值预计达 38.50 美元。


受5G 时代技术、数量、价格三因素驱动,射频芯片市场有望在 2019 年开始加 速扩张,伴随着手机换机潮的来袭,手机市场与射频芯片市场有望在 2021 年实现最高增速,细分市场有望从 4G 手机过渡至 5G Sub-6GHz 手机,再过渡至 5G 毫米波手机。我们以 Canalys 对 5G 手机出货量的预测、Yole Development 对 3G、4G、5G 手机内射频单机价值的估计为基础,拆分预测射频芯片市场。 我们预计 2019 年-2023 年 3G 手机增速为-18.90%,4G 手机增速为-16.22%,5G 手机增速为 174.90%;预计到 2021 年手机出货量为 14.40 亿部,其中 3G/4G/5G 手机分别为 0.35、10.12、3.93 亿部,对应的射频芯片市场预计在 2021 年达 到 247.06 亿美元。我们预计射频芯片细分市场中难度最大的滤波器价值比例 越来越高,毫米波模组在 2021 年开始应用,预计 2021 年滤波器、PA、射频开 关、天线调谐、LNA、毫米波模组对应市场价值依次为 152.86、60.85、19.76、 7.41、4.94、1.24 亿美元,整体市场规模与 QY Research 预测的 235.57 亿美 元也相符。

2.3.汽车电动化、网联化和智能化趋势带动车用基础电子元件需求增长

汽车 PCB 主要用于汽车电子,按照对汽车行驶性能作用的影响划分,可以将汽 车电子产品分为两类:一类是车体汽车电子控制装置,要和车上机械系统进行 配合使用,即所谓“机电结合”的汽车电子装置。它们包括发动机、底盘、车 身电子控制;另一类是车载汽车电子装置,是在汽车环境下能够独立使用的电 子装置,它和汽车本身的性能并无直接关系。

汽车电动化使得传统的燃油车中的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系统由机械控制转变 成新能源汽车中的电控系统,而汽车的智能化(如自动驾驶)、网联化,将增加 车内电子设备的使用。因此,汽车的电动化(即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汽车智能化带动车用 PCB 的增长。随着全球汽车板产能不断向中国大陆转移,国内 PCB 厂商汽车板业务的营业额将持续增长


2.3.1.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增长,汽车用 PCB 出现新需求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环保问题的重视使得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不断扩大。政策方面, 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政府补贴已经“由车转桩”,政策开始大力补贴新能源 相关配套设施,发展新能源汽车公共出行,提升新能源汽车的质量。2019 年 5 月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发布的《中国传统燃油汽车退出时间表研究》中指出, 我国将于 2050 年全面停止燃油汽车销售。

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19 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124.2 万辆和 120.6 万 辆,同比分别下降 2.3%和 4.0%。其中纯电动汽车生产完成 102 万辆,同比增 长 3.4%;销售完成 97.2 万辆,同比下降 1.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 完成 22.0 万辆和 23.2 万辆,同比分别下降 22.5%和 14.5%;燃料电池汽车产 销分别完成 2833 辆和 2737 辆,同比分别增长 85.5%和 79.2%。预计到 2020 年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能力达到 200 万辆,占比 6%-7%;到 2025 年新能源汽 车总销量达 500-700 万辆,占比 15%-20%;到 2030 年新能源汽车总销量 1500 万辆,占比达 40%。


新能源汽车主要分为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仅由 电动机和动力电池构成,驱动系统简单。而混合动力汽车既包含了发动机,也 包含了电动机。纯电动汽车中的动力系统采用电驱动,会完全替换掉传统汽车 的驱动系统,因此产生 PCB 替代增量,这部分替代增量主要源于电控系统(MCU 微控制单元、VCU 整车控制器、BMS 电池管理系统)。对于混合动力汽车,在保 留传统汽车的驱动系统的同时,引入了一套新的电驱动系统,从而也会产生车 用 PCB 的叠加增量。混合动力汽车所产生的叠加增量与纯电动汽车所产生的替 代增量大小基本相同,可以认为二者所带来的汽车板增量也基本相同。


2.3.2.汽车智能化使得汽车电子进一步渗透,车用 PCB 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消费者对于汽车功能性和安全性要求日益提高,汽车智 能化逐渐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趋势。盖世汽车研究院数据表明,2018 年全球智 能网联车市场规模已突破两千亿美元,预计 2018-2025 年年复合增长率为 14.9%;中国智能联网车市场飞速增长,预计 2018-2025 年年复合增长率将超 全球增速达 17%。


汽车智能网联化对车用 PCB 的影响主要体现为 ADAS(先进驾驶辅助系统)及 人机交互系统的应用。ADAS 中核心部件毫米波雷达的使用提升了高频高速板 的需求,而人机交互系统中汽车 LED 和大屏显示器的使用则加大了 FPC 的需求 量。相较于普通燃油车,智能网联车在 PCB 的使用方面量价齐升。假设2018- 2023 年全球车用 PCB 产值年复合增长率为 6%,智能网联化新增 PCB 产值年复 合增长率为 10.54%,经测算,2019 年汽车智能联网化为汽车 PCB 市场带来约 3.91 亿美元的增长,预计 2023 年将达 5.85 亿美元。

2.3.3.单车 PCB 量价齐升,多家 PCB 企业开展汽车板业务

在下游汽车领域持续发展的情况下,近年国内 PCB 生产厂商不断拓展汽车板业 务。汽车 PCB 按照汽车电子的用途可分为车体用 PCB 和车载用 PCB。车体类 PCB (即安全类)可细分为用于传统燃油车安全控制电子 PCB、新能源汽车电机管 理 PCB 以及智能网联车毫米波雷达 PCB;车载类 PCB(即非安全类)又可细分 为充电设备、日行灯系统、导航系统、影音娱乐用 PCB。

安全类 PCB 对生产工艺要求更为严格,目前我国大多数开展汽车板业务的 PCB 厂商以车载 PCB 为主,仅有深南电路、沪电股份、协和电子、景旺电子和博敏 电子拥有批量生产车体安全类 PCB 的能力,其中深南电路、沪电股份、协和电 子已实现大批量供货,未来在汽车板领域发展前景良好。

三、半导体行业触底回暖,国产自主可控形势明朗

半导体产业链包括芯片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等部分,其中下游涵盖各种 不同行业。此外,为产业链提供服务支撑包括为芯片设计提供 IP 核及 EDA 设 计工具公司、为制造封测环节提供设备材料支持的公司等。


3.1.半导体进口替代空间广阔,技术驱动半导体产业新增长

3.1.1.智能化趋势全球半导体产业快速发展

未来 5G 移动通信、人工智能(AI)、物联网(IoT)将是为未来下一代半导体 产业发展的核心三大技术驱动力,技术发展将驱动各种不同应用,包括工业、 医疗、消费、国防、自动驾驶等领域进步,将人类社会推向真正的智能化世界, 真正形成万物互联,促进半导体产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周期。

 

半导体行业随着新兴应用的不断出现,不断推动者半导体行业的向前发展,根 据全球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数据,半导体销售额从 1999 年的 1494 亿 美元增长至 2019 年的 4121 亿美元,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每个 7-8 年增长 1000 亿美金。


3.1.2.我国半导体销售全球占比不断提升,但自给水平仍较低,进口替代空 间大

根据 WSTS 统计显示,2018 年中国半导体销售额 1578 亿美元,占全球半导体 销售额的 33.86%。2019 年中国半导体销售额有所下降,但占全球半导体销售 额的比例仍有所扩大。根据 IC Insights 最新数据,2018 年我国半导体自给率约15.4%,较 2012 年的 11.9%虽有较大提升,但是仍然存在供给能力不足的 问题,预计 2023 年我国自给率将达到 23%,因此我国半导体市场进口替代存 在较大市场空间。


3.2.国内晶圆厂建设高峰持续,国产半导体设备公司迎发展良机

3.2.1.我国半导体投资保持高水平,新建晶圆厂占比高

据 SEMI 近日发布的报告预测,到 2020 年,全球新建晶圆厂投资总额将达 500 亿美元。SEMI 称,到 2020 年,将有 18 个半导体项目投入建设,高于今年的 15 个,中国大陆在这些项目中占了 11 个,总投资规模为 240 亿美元,中国大 陆正迅速成为半导体投资的一股主要力量。2018 年内有关中国晶圆生产线的 项目共 46 个,总投资金额高达 14000 亿人民币。2019-2020 年,有华虹无锡 半导体(一期)等项目投产,也有像格芯(成都)、德淮半导体等处于停工、半 停工状态。

3.2.2.我国半导体设备需求缺口较大,国产设备商迎良好发展机遇

根据 SEMI 统计数据,2019 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为 597.5 亿美元,较 2018 年下降了 7.41%。2019 年半导体设备在中国大陆的销售额预计为 134.5 亿美 元,同比增长 5.1%,约占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的 23%。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呈 现高度垄断的竞争格局,主要由国外厂商主导。

中国半导体设备市场面临着较大的需求缺口,进口依赖问题始终存在,受中美 贸易摩擦影响,自主可控成为市场关注的重要方向,目前我国加大国产设备研 发投入力度,国产设备未来成长空间充足。


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主要由国外厂商主导,美日企业占比最高。排名前十五的 半导体设备供应商中,北美、日本区域占据主导优势,中国仅有一家挤入榜单。 而前五大半导体设备供应商,占据了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 65%的市场份额。具 体到按工艺划分的设备上,光刻机方面,阿斯麦公司具备垄断优势;刻蚀机与 薄膜沉积设备方面,应用材料、东京电子和泛林半导体位列三强;检测设备方 面,科天半导体占据龙头优势。

3.3.全球先进封装增速加快,我国半导体封测产业迎景气度回升

随着 5G 时代来临,无论是手机还是 TWS 耳机、智能手表、VR/AR 等新的终端 设备,对于微型化、更强功能性及热电性能改善的需求提升,半导体封测技术 的精密度、复杂度和定制性继续增强。集成电路封装技术的演进方向即为高密 度、高脚位、薄型化、小型化。先进的半导体封装可以通过增加功能和保持/ 提高性能,来提高半导体产品的价值,同时降低成本。SiP 和 3D 封装是封装未 来重要的发展趋势,但鉴于目前多芯片系统级封装技术及 3D 封装技术难度较大、成本较高,倒装技术(FC)和芯片尺寸封装(CSP)仍是现阶段业界应用的 主要技术。


3.3.1.OSAT 模式市场占比提升,先进封装拓展新的封装需求

随着半导体专业化分工的发展,越来越多的 IDM 公司将相对毛利率较低的封测 部分转包给专业封测厂商(OSAT),OSAT 封测占全球半导体封测业务比例由 2008 年的 44%逐渐提升至 2019 年的 56%。同时,先进封测技术的发展,例如 系统级 SIP 封装等技术的出现也不断拓展新的半导体封装需求,提升封测市场 的比例。


3.3.2.我国晶圆厂建设高峰持续,带动下游封测市场的发展

据 SEMI 近日发布的报告预测,到 2020 年,全球新建晶圆厂投资总额将达 500 亿美元。SEMI 称,到 2020 年,将有 18 个半导体项目投入建设,高于今年的 15 个,中国大陆在这些项目中占了 11 个,总投资规模为 240 亿美元,中国大 陆正迅速成为半导体投资的一股主要力量。随着大批新建晶圆厂产能的释放, 带来更多的半导体封测的新增需求,引领我国半导体封测产业的复苏。

台积电、中芯国际等代工厂营收、产能利用率不断提升,利好封测厂商。从台积电月度数据来看,台积电营收保持快速增长趋势,下半年以来公司月度营收 同比保持增长态势,主要得益于公司先进制程工艺的营收占比提升以及产能利 用率的提高。同时从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的产能利用率来看,两大国内代工 厂的产能利用率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主要由于 5G 新应用带来的需求好转,代 工厂的营收及产能利用率的提升将带动其下游封测厂商发展。

3.4.先进封装推动基板需求快速增长,国内 IC 发展加速基板国产化

3.4.1.用于高性能计算的大面积 FCBGA 封装需求驱动封装基板需求成长

1.高性能计算包括传统的基于 CPU 的计算机,从高端桌面和笔记本电脑到领 先的服务器、计算和网络应用程序三大类

后者越来越多地使用 GPU 和高级内存总线来实现超级计算和 Al 应用程序所需 的高性能。长期以来,高端 CPU 和 GPU 一直被封装在 FCBGA、FCLGA 或 FCPGA 中,它们可以通过插槽直接安装到主机的主 PCB 上,也可以使用中间的子卡。

在笔记本电脑中系统级的尺寸和厚度要求 CPU 直接安装在主机的主板上。然 而,在桌面服务器和许多其他高性能计算应用程序,CPU 通常以 BGA 或 LGA 包 的形式提供,并通过插座或类似的连接器安装到主板上。

Intel 的高端服务器 CPU,包括联想服务器使用的 Xeon CPU,都采用了公司的 PoINT(Patch on INTerposer)技术。在英特尔的命名法中,CPU 芯片被翻转到 一个“补丁”上,这实际上是一个具有高路由密度的 BGA 基板,以适应前沿的 CPU 芯片。然后将此补丁安装到插入器上。Intel 将补丁称为 HDI(高密度互连), 将插入器称为 LDI(低密度互连)。在 Prismark 的术语中,两者都是内置的封 装基板,而插入器的路由密度略低。

2.Al 和机器学习带来了对海量数据的处理需求

英特尔的 Xeon 是一款传统的、但处于领先地位的 CPU,它是专注应用于 Al 和 机器学习一种新的高端处理,而这些应用使用 GPU。所有的应用程序都依赖于 模式识别来创建一个算法来解释大量的数据,而 GPU 比 CPU 更适合这种类型的 数据处理。

自动驾驶汽车可能是这些新型人工智能应用中最具辨识度的一个。但机器学习也被用于语音识别、游戏、工业效率优化和战争。Nvidia 是这些 Al 应用的 GPU 的主要供应商,该公司的 Nvidia 的自动驾驶汽车驱动平台是系统和组件封装 实践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最初用于特斯拉自动驾驶仪的驱动平台,本质上是一个 小型(31x16cm 的盒子)超级计算机,它可以解读汽车传感器的数据,创建出汽 车周围环境的虚拟 3D 地图。并决定适当的行动。值得注意的是,大量数据定 期上传到汽车制造商的数据中心,在那里,基于数百万英里的驾驶经验,自动 驾驶算法不断改进。

这些例子的 CPU 和 GPU 是大型尺寸的 FCBGA 封装驱动的需求复杂的封装基板 的主要例子。

3.4.2.SiP/模块封装需求旺盛驱动封装基板需求成长

有机封装基板的第二个重要增长驱动力是 SiP/modules。SiP(System-inPackage)将主动和被动元器件组合在一个包含特定功能的封装体/模块中。最 突出的 SiP 是用于蜂窝和其他射频系统的射频模块,如功率放大器模块。前端 模块和 WiFi 模块。其他例子包括传感器模块,如 MEMS 加速度计算或摄像机模 块,以及电源模块,比如 DC/DC 转换器。大多数这样的模块使用刚性 PCB 基板, 虽然有些使用柔性,陶瓷,或引线框载体。与上面讨论的高性能计算设备相比, IO 数量很低(大多数远低于 100),并且封装的球/垫的间距非常宽松(最多为 1 毫米)。另一方面,特别是射频模块往往有一个很多且越来越多的器件和元件, 必须在模块内互连。这增加了模块基板的路由密度,增加了它的层数和设计几 何形状。

3.4.3.先进封装基板市场的发展驱动封装基板需求成长

封装基板的需求已经被持续使用的晶圆级 CSP 削弱。WLCSP 发展迅速,因为他 们提供了小尺寸,可以非常薄(<0.4 毫米)和提供良好的球间距(0.35 毫米), 且不使用任何基材或载体。但 WLCS 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和其他便携式产品中。 然而封装基板的主要增长动力是大面积 FCBGA 封装和 SiP。

在可实现的布线密度方面,硅的技术路线图超过了 PCB。封装基板是用来提供 高密度的接口之间的硅模具和更大,低密度 PCB 主板。但是用于高性能计算处 于领先地位的 CPU 和 GPU,即使是高密度的封装基板也不足以实现一级互连。

以 5μm 线和空间为例,重点是半导体工艺技术作为替代。在典型的排列中。采 用半导体制造技术的中间插层,将有源模的高密度布线要求与有机封装基板的 低密度能力进行转换。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封装方法仍然需要有机封装基质, 它的大小和层数都在增加其中一些产品已经开始批量发货。

3.5.新应用临界推动 LED 在显示方面应用拓展

3.5.1.LCD 和 Micro LED 显示技术新进展

3.5.2.LCD 显示经过多年发展,技术成熟,成本低廉,仍然在显示市场占据着主流地位

OLED 显示具有画质优良、轻薄、功耗低、可柔性显示等优点,OLED 显示技术 的出现使显示行业摆脱了传统 LCD 的背光源,开创了自发光显示的未来发展方 向。但是虽然目前 OLED 显示技术发展较快,但与 LCD 显示相比,其技术还不够成熟,OLED 材料的稳定性以及封装密闭性技术还有待提高,而且 OLED 成本 还很高,尚待新的技术和材料的继续突破。而 LCD 显示正通过 Mini LED 背光 技术、量子点背光技术、纯色硬屏技术、柔性显示等技术创新来不断提高其综 合性能,保持其主流地位。在相当一段时期内,LCD 和 OLED 仍将还会共存于市 场中,相互补充,激烈的竞争有望让消费者以更低的价格获得更好的显示效果。

3.5.3.具有经济性的 Mini LED RGB 直显技术的量产大概率在近两年内将会 有突破性进展

Mini LED 和 QLED 显示这两种自发光显示技术,在理论上较 OLED 显示拥有更 好的颜色表现、更久的工作寿命等优势。

Mini LED 可以做 LCD 的背光,也可以直接拿来做显示屏,目前 Mini LED 直显 还面临主要困难还是成本较高,目前主要在高端酒店会议庆典等商用租赁、大 型会议室视频显示和更高端的裸眼 3D、AR 和 VR 应用等场景开始试用推广。

Mini LED直接制作显示屏分辨率必须够高,使人眼在观看距离内无法看出Mini LED 的颗粒来。2019 年以来,Mini LED RGB 直显的技术进步明显,国内部分 领先厂商的 LED 芯片尺寸可以做到 100μm×100μm,像素间距已经可以做 到 0.5mm。

3.5.4.2021 年是 Mini LED 背光+LCD 产品量产应用的第一年,Mini LED 技术应用当前已经具备一定的经济性

1. 高动态范围以及削弱的光晕效应是 Mini LED 带给 LCD 突出的优势

目前的 LED 背光的芯片尺寸大,导致了在黑白像素之间漏光比较严重,这种现 象称为光晕效应。Mini LED 技术跟普通的高亮度 LED 相比,Mini LED 发光效 率会差一点,但是它的耗电量跟普通高强度的 LED 比较不会差太多,目前发光 效率比较低的问题可以通过(分区调光)来补偿。分区调光是指根据需要把 Mini LED 显示屏的背光划分为几百到几万个区域,每个区域对应多个像素点,且各 区域的亮暗可以独立控制。这样做,显示屏的明暗对比度能够提升到跟 OLED 一样的1000000:1。对于图像暗的区域,Mini LED 就设定在关闭状态。如果 图像需要特别明亮,比如烟花,那么我们可以增大这个区域 Mini LED 的亮度。 如此一来,不但明暗对比度大大提升,而且可以省电 3 到 4 倍。在 TFT 驱动的 Mini LED 背光源上面加一个散光膜,就可以获得均匀的背光。

2.Mini LED 背光技术的接受程度比 Micro LED 更高

一个 Mini LED 控制大概 30 个 LCD 的像素,而人在某一距离下观看时,肉眼分 辨率有限。利用这个原理,加上最佳的区域划分数目,我们可以将光晕效应压 制到最低程度,达到和 OLED 一样出色的表现。此外,Mini LED 的亮度、明暗 对比度、色彩饱和度,都可以让 LCD 的动态范围提升百倍甚至好几千倍。

而 Mini LED 比 Micro LED 更容易制造,良率更高,技术上已经证明可行。所以 Mini LED 是 LCD 此一轮发展的进化核心动力,这种升级将使得 LCD 如虎添 翼。

2019 年以来 Mini LED 显示产品密集发布,苹果、TCL、海信、华硕、群创、友 达、京东方等巨头纷纷推出 Mini LED 背光或类似技术的电视、显示器、VR 和 车载显示等终端产品。

3.在移动显示的应用范围里,Mini LED 的高动态范围、高色彩饱和度、长寿 命和省电等特点非常重要

随着 5G 网络及工业 4.0 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 及增强显示等新技术的出现,对平板显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必将推动平板 显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更加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的各类展会中,友达、京东方、天马和 JDI 都不约而同地展出 Mini LED 样机,包括游戏显示、智能手机、车载显示和 VR 等。据媒体报道,苹果最快 将在 2020 年第四季度至 2021 年一到二季度分别推出配备 Mini LED 显示屏的 iPad 与 MacBook。

……